观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沿“百丈梯”拾级而上、到雁鸣塔登高远望……作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的娄山关景区,前来参加红色教育培训、接受红色文化洗礼的
作者: 编辑:王鸿明来源: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时间:2019-10-17 14:26:09
分享到:

    观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沿“百丈梯”拾级而上、到雁鸣塔登高远望……作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的娄山关景区,前来参加红色教育培训、接受红色文化洗礼的游客络绎不绝,平均一个月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红色旅游持续“升温”。

    “2019年上半年,景区已接待游客达168万人次,景区将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促进旅游质量提质增效。”娄山关景区办公室负责人付钰说,娄山关景区正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提升改造景区软硬件设施,为游客打造集观光揽胜、纪念教育、康体养生、休闲游憩等多种特色为一体的娄山关旅游全新模式。


111.jpg

娄山关长空桥。汇川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重走娄山关,一路上都能感受到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精神。”重庆游客王鹏对娄山关景区赞誉不已,这里不仅气候凉爽,而且红色文化浓郁,是文化和旅游的完美结合。初到娄山关景区,王鹏就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文化和历史遗存所吸引。

    娄山关景区位于贵州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境内,按照“景、文、旅”理念发展,近年来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2016年9月,汇川区启动娄山关景区改造提升工程,全力打造以娄山关景区为核心的100平方公里的红体旅一体化示范区,已成为游客感受红色文化的必经“打卡地”。


112.jpg

娄山关。汇川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擦亮红色旅游品牌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景区一直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守好红色故土。”付钰说。当前,景区打造了以“娄山十景”为代表,以游客服务中心、诗词馆、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娄山关大捷》实景演出等景区配套的服务项目,不断丰富游客体验,让红色旅游品牌越来越响亮。

    草鞋、红军包、复古挎包、老式背带水壶......在娄山关景区的文创商店内,一样样承载红色元素的商品备受游客青睐。付钰介绍,传承红色基因,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实物中去,既能传承红色文化,又能实现旅游创收“两不误”。目前,娄山关景区在售文创商品共115种,主要围绕《忆秦娥·娄山关》及“娄山十景”创作打造,涉及文具、服饰、日用家居、纪念礼品等,月销售额为6至8万元。


113.jpg

娄山关战斗纪念碑。汇川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传承红色文化,如何讲好红色故事尤为关键。在娄山关景区,每个讲解员都是一个让游客了解当地文化的“窗口”,他们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杨靥是景区的23个讲解员之一,平日里,她每天要带着3至4波游客,行走在大娄山中,为游客讲解娄山关的古今过往。“来这里的游客,不仅仅只是了解这段红色文化,他们对更多元的文化和故事也感兴趣。”杨靥说。

    “游客对这段历史感兴趣,让我们也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穿上军装、扛起钢枪,村民王维方在《娄山关大捷》中饰演一名“营长”,通过参与演出的形式,不仅再现了1935年娄山关战役硝烟弥漫的战场面画,而且给游客带来更直观的体验。逼真的场景、感人的故事、鲜活的细节,在每一位演员身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大家对娄山关这片热土的全新认识。

    《娄山关大捷》只是娄山关景区依托真人情景剧表演形式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景。依托娄山关战斗旧址,娄山关景区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创新形式“讲故事”,游客在景区内不仅能够近距离观看实景演出,还能到军事拓展体验区、青少年休闲活动区、水上娱乐区、大型购物中心、红军餐厅等地体验,感受别具一格的红色文化旅游胜景。


114.jpg

《娄山关大捷》实景演出。汇川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依托娄山关红色旅游资源与天然的凉爽气候,娄山关脚下的乡村旅游快速成长了起来。板桥村,距离娄山关景区仅6分钟车程,与娄山关景区的热闹相比,这里庭院幽幽,鸟叫虫鸣声此起彼伏,为村庄增添了一丝宁静。

    2016年以来,乘着景区发展的快车,板桥村村民改床位、定标间、搞餐饮,村民纷纷吃上“旅游饭”,乡村旅游发展水涨船高。“截至目前,板桥村农家乐、乡村旅馆已发展到316家,成为村民创收的一大来源。”板桥村党总支书记梁启忠说。

    通过旅游带动,板桥村于2016年脱贫摘帽,2018年实现年人均收入11000余元,绿水青山加上红色文化资源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2019年被列为贵州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跨入乡村振兴“快车道”。


115.jpg

遵义娄山关小学学生为旅客讲解娄山关小学与红军的故事。汇川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同样受娄山关“红土地”发展带动的,还有板桥镇娄山关村。娄山关景区不仅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还壮大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藤编产业,让这个5年前的“国家扶贫开发一类”的重点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今年56岁的马毅致力于藤编技艺发展,2009年,他将在广东打工学习到的先进藤编技术与当地藤编技艺相结合,为藤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当地藤编的外观、质量等都得到提升。

    “随着娄山关景区游客渐多,藤编这个以前没有市场的产品,如今也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马毅说,伴随娄山关的旅游发展,板桥镇的藤编成为游客竞相购买的产品。同时,藤编制品迅速打通了北京、重庆、江浙一带等重要销售场地,让藤编不再是藏在大山里的“宝”。如今,在板桥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创新一条街上,开办了100多家农家乐,家家户户都在从事藤编产业。

    借力红色资源,汇川区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引领,不断扩大娄山关景区规模,提升红色旅游品位与档次,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以红色文化体验旅游和休闲避暑度假为重点的特色旅游区,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人民幸福生活水平逐年提高。